本篇文章3599字,读完约9分钟

中医治未病,应该理解为基于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念,遵循中医养生保健的思想和做法,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公民健康工程。 治未病是一项公共卫生事业,与国情、环境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心理、体质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不能理解成千上万的人只有中医药人员参加,或者单纯依赖中医药领域来做。 所以,这必须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认知未病。 治未病必须是在国家政府统一规划下,由社会各行业、全体公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国情和治未病

最新资料显示,中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以每年近800万人的速度增长。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让不断增加的老年人享受健康的生活已成为迫切的社会问题。 中医药养生方法在老年康复保健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特点,将在政府较为有效地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工作中提供有力的帮助,并得到广阔的快速发展空之间。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另外,我国正处于从农业化向工业化的社会转型期,面临着人口城市化、贫富差距增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等因素,也存在着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等诸多不明朗因素。 虽然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基本覆盖,但高质量的医疗资源仍然集中在大城市,农村和贫困地区仍然缺乏医疗紧缺药物,低收入或低学历人群普遍缺乏预防性保健意识。 不仅如此,许多青少年群体也面临着升学、就业等诸多现实压力。 这些情况都是患病率增高的原因。 如何进行心理和身体上的指导调节,是未经治疗需要研究和尽快处理的重要问题之一。 但是,问题的根本处理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共同努力,需要创造公平、公正、民主、和谐的社会大环境。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环境和未治疗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繁殖的物质基础,人类的生命活动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地球环境污染问题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和健康,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等最为重要。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关于空气体、水和食物污染的报告,全世界五分之四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被污染的大气和水源中,每年有30%的人因环境污染而生病,人类的癌症大部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并不容易。 多数pm2.5指标常年居高不下,长期雾霾天气有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多发的趋势; 水源污染是诱发癌症的重要元凶; 也有食品安全问题,地沟油、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转基因食品,人们的健康危机很严重。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体的,相互联系,密切相关。 《素问》有云:“人生于天地之气,四时法成”、“天吃人五气,地食人五味”。 因此,拯救自然环境是拯救我们自身的生命,治理和防治环境污染是中医治未病战术思想的延伸和扩展,是整个国家乃至世界面临的迫切需要应对的重要课题。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体质和未治疗

体质是指人体生命过程中基于先天性格和后天调教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稳定的固有属性。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琦将人的体质分为9类:和平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血质、瘀血质和固有质。 中医认为影响体质形成的因素有先天性固有的和后天的。 《灵枢天年》中说:“人的开始……以母亲为基础,以父亲为盾……气血已通,五脏已通,放下心,灵魂完整,为人。” 父母身体强弱、肥胖、肤色及其性格、先天性生理缺陷和遗传性疾病是先天性固有的,最常见的有家族性遗传性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和鸡胸、驼背、癫痫等。 虽然先天难以介入,但却是治愈未病需要参考的重要拷贝。 后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饮食营养、劳作、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差的环境、人的精神情志因素等,这是未治疗的特点。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例如,体质的状态随年龄而变化,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优势不同。 《灵枢营卫生会》指出:“老壮不同气……壮者血气方刚……老人气血衰弱。” 孩子是“稚阴稚阳之体”、“纯阳之体”。 其体质优势为“脏腑软、形不成气”、“易虚、实、寒、热”,其发病迅速、传播迅速,易伤阴阳。 由于成人精气血津液丰富,脏腑功能强健,被证实患有多种疾病,且易恢复,疗效快。 由于老年人整体性功能生理性下降、脏腑功能减退、精气逐渐衰退、阴阳失调,疾病多发、虚实混杂的证据较多、医药治疗、收效缓慢。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中医体质识别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理学上形态、组织结构、功能活动和心理情志方面的个体差异,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发病学和病理学上体质对某些致病因子的敏感性及其已病后发生什么症状的倾向性,为中医的治疗预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生活习惯和未治疗

地域环境:《内经》时代,中医认识到人类生存与活动的地域环境存在客观空之间的差异。 正如《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的“天不够西北,左冷右凉,地不满东南,右热左暖”,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证明了不仅有地理位置,也有东西南北的差异,但这些都是不可抗拒的,我 这些都为中医治未病提供了在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即因人、地而异制造得当。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劳动:“疾病始于过劳”、繁重的体力劳动、严重的环境污染下的体力劳动或精神紧张下的劳动,都会对身体造成损伤。 《素问宣明五气论》中说:“长时间伤血,长时间睡觉伤肉,长时间伤骨,长时间伤骨,长时间肌肉。” 相反,如果身体过于安逸,气血运行变慢,压缩机停止,脏腑功能减弱,正气不足,同样会导致虚弱和许多疾病。 因此,《内经》提倡养生“不乱劳动”,适度劳动,不累才能增强体质,远离病痛。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膳食营养:合理的食谱成分、科学的营养搭配,对维持和增强人的体质有重要意义。 但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 减肥、肥胖、吸烟、酗酒、缺乏运动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现象,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脂肪肝、糖尿病、痛风等代谢综合征等相关疾病不断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 《内经》记载:“法在阴阳,术在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乱劳动,所以形与神同在,但尽其天寿,过百岁。” 这为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以治愈未病提供了规范和准则。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心理和未治疗

精神因素以前流传的中医属于“神”范畴,中医认为情志过激可以伤害人体,“百病皆生”、“怒伤肝,喜伤脾,悲伤肺。 另外,人体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也可能导致精神情志的异常变化,如《灵枢本神》,“肝藏血,血弃魂,肝怕懦弱,实招愤怒。 脾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其实肚子很胀,经验不利……”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繁多、社会效益分配不公平等状况对人体的心理影响不容忽视。 近年来,心理障碍、社会交往障碍、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有高发趋势。 中医积累了丰富的心理治疗手段和经验,首要有祝由、含蓄、情志相胜、领舞行气等。 根据《内经·上古天真论》,有“恬悛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一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怕、劳而不倦”。 这种科学的认知和比较有效的应对措施,也是中医治未病的独特特征之一。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治未病”的相关措施

综上所述,治未病不仅是医药卫生领域的任务,也不是中医药人员可以独立完成的工作,而是属于公共卫生服务范畴,是国家战术层面的系统工程,具有全民性、社会性优势,涉及民族繁荣、社会进步和人民安居乐业 因此,治未病必须由政府和整个社会共同参与,才能搞好,确实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的努力1

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公共卫生工作中不可替代,所以国家要在政府层面重视中医治未病,加强行政干预力度,制定相关战术,尽快确定各级政府和部门(如卫生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国土和环境部门、规划和快速发展部门等)的职责和任务,并 例如,中央政府承担制定治未病相关任务和目标的职责,地方政府负责具体组织实施,为满足当地居民卫生保健需要提供相关服务和监督。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的努力2

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相关方针政策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制定和监督实施中医治未病的相关具体措施。 建立本辖区常住人口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时,对城乡居民提供中医健康教育推广新闻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和要点人群进行健康指导,并进行登记管理等。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的努力3[/S2/]

中医药领域是治未病的积极参与者,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摄生防病: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化以及医学目的的重大调整,中医的健康养生呈现出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建立基于治未病的养生理论、内外兼修的养生功法、适度锻炼、合理膳食、情志养生及个人卫生防护等,对亚健康特别是老年病和慢性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广大人民群众一定会从中受益。 要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体,普及中医药知识,传播养生保健做法和中医药文化,大力推广不健康不能防病、不摄食不能强身健体的健康理念。

“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并建立强调中医特色的体质识别中心,加强中医体质识别,建立完整的体检资料数据库,进行动态注意和规范管理,定期开展随访和健康教育。 定期体检复印件可以包括身体疾病、心理疾病、体质识别和亚健康状态,及时发现“疾病微征”或“隐性状态”,以利于早期干预。

标题:“从公共卫生立场认知中医治未病”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jktt/124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