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852字,读完约5分钟

最近,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召开,来自美中等国家的300多名中医药专家与会,探讨了美国中医药快速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针灸迅速发展状况良好的执业医师约4.5万人

这次会议的主办方是全美中医药学会和美国中医出身的联合会,两协会的会长由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田海河负责。

田海河表示,目前中医在美国发展很快,已经有46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完成了针灸立法,拥有各种执照的针灸医生约4.5万人。

“这是一个良好的快速发展形势,但学术水平良莠不齐,中医尚未进入医学主流体系。 ”他说:“有人喜欢中国菜,就像美国人选择餐馆时喜欢西餐一样,但还不多。 要把中医带入美国主流社会,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

田海河表示,作为门诊医学,中医在美国仍然经常受到一定的排斥和否定。 临床、科研和发表副本为针灸提供了一点有效的证据,但证据尚不充分。 我们需要更有效地开展临床科学研究,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让民众、媒体、立法、保险企业等更接受中医、接受针灸。

“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他认为针灸是个好东西,确实有疗效,很多人都认识到了它的价值,最近在其他领域也想染指针灸。 “我们的态度是肯定的,欢迎越来越多的人针灸,惠及民众。 但是,其他领域的人只经过少量培训就提供针灸服务,或者将针灸变为“干针”,试图绕过法律和各行业执行范围的限制而针灸,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 所以,我们必须抗争,教育和帮助民众找到合格的针灸师。 ”

“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我们要对民众的安全负责,对针灸的名誉负责,保护中华民族文化。 “干针”本来来源于针灸,所以他们改针灸,不承认先祖归宗,反而是与中医无关的剽窃行为。 ”田海河说。

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化,美国主流医学体系

“美国中医药大会的目的是团结越来越多的华裔和非华裔针灸师,大家团结在一起,如何抓住机会,面对挑战,提高整体学术水平,引导美国中医药正确快速的发展方向。 ”田海河说。

会议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中国针灸学会会长刘保延教授做了题为“针灸临床疗效研究的思考与实践”的主题报告。 他指出,疗效是针灸迅速发展的根本,针灸临床研究论文数量自1992年以来迅速增加,但由于过去没有形成系统的临床评价方法,缺乏优质的研究数据,中医学界制定或制定了针灸临床研究和技术操作等一系列规范,遵循国际通用标准

“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大会期间,全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美国执业针灸师樊蓑说:“假针灸真的是假的吗? 》的学术报告对针灸无效的结论论文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质疑。

樊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近年发表了7篇针灸研究相关论文,其中只有刘保延负责的针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研究论文结论确实有效,其他6篇论文临床研究结果均为阴性(无效)

樊蓥说,西医临床研究要求随机、对照、双盲,对针灸来说,随机和对照没问题,但双盲有问题。 由于假针灸不易向针灸师和患者隐瞒,导致了所谓“真针灸不是真的,假针灸不是假的”的问题。

会议上,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博士夏月探讨了大数据对针灸科研的指导意义,希望美国和中国在中医科研方面加强对接。

中药尚处于灰色地带的科学研究急需提上日程

田海河先生强调,中医不仅包括针灸,还包括中药。 但是,由于针灸首先进入美国,针灸在美国成为了中医的代名词。 目前,中药在美国不属于药物范畴,只能归类为食品补充剂,不能推广疗效,因此还处于灰色地带。 这限制了中药在美国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必须把中药的快速发展提到日程上来。 包括在州一级和联邦一级推进立法。 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

“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例如包括麻黄在内的几个中药因安全性问题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禁止使用,“因此,也有人经常提到中药不安全。 我担心这样的事情多了之后,会对在美国开展中药工作有负面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做一点科学研究,了解中药的毒副效应,保证民众的安全服用。 如果只有针灸没有中药,就不是完美的中医概念。 ”

“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会议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秘书长桑滨生解读了中国中医药的立法及其对国外的影响。 桑滨生表示,中医药法是我国中医药行业综合基础性的法律,不仅对我国中医药的快速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各国中医药和以前流传下来的医学立法起着引领和借鉴作用。

“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植物学评审组官员李静介绍了该机构关于植物新药的评审情况。 她指出,截至去年年底,已有650多种植物药提交或通过“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大部分处于二期临床试验阶段,但只有2种获准上市。 如果把植物药作为全新成分的药来看,这个通过率“不错”。

标题:“第三届美国中医药大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jktt/8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