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78字,读完约1分钟

日前,国际学术杂志《基因组生物学》( genome biology,if: 11.908 )在线发表了浙江中医药大学温成平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论文。 这篇论文是“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生物学基础和发病机制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主要阐述了肠道菌群在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

“国际期刊报道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成果”

论文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人进行了定量的宏基因组分解,深入研究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和健康人在肠道菌群水平上的差异,通过功能分解深入探讨了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

中医认为脾虚生痰湿痹阻经络关节是强直性脊柱炎的重要病因病机,临床上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70%多伴有腹泻等脾虚生湿的症状。 现代医学也认识到,肠道菌群与脊柱关节病密切相关,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60%伴有慢性肠道炎症。 因此,认为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疾病的发生、快速发展和治疗可能与肠道菌群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

“国际期刊报道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成果”

研究结果表明,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程度比炎症性肠病菌群失调更严重,原因是放线菌门数量明显上升,促进炎症发生,并有拟菌和肠杆菌属数量明显下降。

肠道菌群的研究为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不久的将来,可以应用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或饮食调节或脾虚化湿中药改善肠道菌群,减轻强直性脊柱炎的病情。 与此不同,上述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带来了新的方向。

标题:“国际期刊报道脾虚型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成果”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jktt/8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