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71字,读完约4分钟

陕西省汉中市镇巴县,朱氏家族中出了4代名医,在当地被流传为佳话。 他们分别是朱有德、儿子朱忠培、孙朱晓华、曾孙女朱珠。 朱晓华出生于1960年5月,是朱氏家族的第三代传承人,目前在镇巴县中医院国医堂担任内科主治医生。 1995年被汉中市卫生局授予先进个人称号1996年获得陕西省卫生厅先进个体及全省联评“505”医德奖。 30多年来,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深受当地人好评。 2019年2月,当选汉中市第二届名中医。

“朱晓华:中医世家走出的名中医”

从小就学习中医

打开《镇巴县志》,朱晓华的祖父朱有德的名字跃居纸上,他是朱氏家族的第一代中医。 1978年汉中地区卫生局出版的《朱有德医案》载有70个病案,共38个病症,有自身经历者14人。 他还在《陕西中医》杂志发表医案6例,1982年执笔《腹泻病汇参》,共40证,引起中医界的关注。

“朱晓华:中医世家走出的名中医”

朱晓华是朱氏家族第三代中医传承人,从小受家庭熏陶,对中医怀有深厚的感情,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江苏无锡市中医院进修学习,从事临床工作30多年。 1981年1月至1984年5月在渔渡镇医院工作期间,尊老中医吴朝元为师,丰富了中医药的理论知识和中医诊疗技术。 从祖传到老师、学艺,再到国家知名医院系统学习,他的理论水平进一步提高,实践经验更加丰富。 1984年5月至今,朱晓华在镇巴县中医院从事临床工作。 近3年处方量43203张,其中中医药处方36766张,年服务人数3600人。 擅长内科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对神经性耳鸣、慢性鼻炎、咽部神经功能症、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诊治经验丰富。 在国家级医学期刊上发表2篇学术论文。

“朱晓华:中医世家走出的名中医”

医术精湛,遵守医德[/s2/]

今年刚进入花甲的退休干部陶氏,1989年,左眼视网膜栓塞,几乎失明。 为了治病,她四处奔波,很多人求医,在西安市某大医院眼科接受检查,据说她的病治愈率只有1%,而且费用很高。 专家们建议回家静养,实际上是放弃治疗。 没办法,她失望地回了镇巴。 回家后,陶某一直不甘心,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到县中医院,发现了朱晓华。 朱晓华详细询问她的病情,仔细检查脉搏,认真检查,耐心地向她说明病情。 我急切地问他到底有没有希望治好,朱老师只说了一句“先喝点中药试试”。 ’陶某还是很不安,更不甘心,所以每隔两天来看一次。 经中药养生一个多月,没想到视力逐渐恢复正常。 一共只花了60多块钱。 “这拯救了我的生命和家人!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陶某充满了感谢。 不久,她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上班。 从那以后,二十多年来,无论她身体有什么不适,都委托朱晓华治疗。 他们也变得亲近了,成为了朋友。

“朱晓华:中医世家走出的名中医”

朱晓华经常说“人格比金钱重要”,在治疗中严守医德,处处为患者着想,不开大处方。 不让患者进行不必要的治疗检查。 因为能用普通药品处理问题不使用贵重药品,所以如果能为患者节约一分就可以节约一分。 “情系患者,医术高超,廉洁行医,医德高尚”是他真实的写照。 2003年2月,他当选为镇巴县政协委员。 1997年至今,多次获得省、市、县奖励。

“朱晓华:中医世家走出的名中医”

(/S2 ) )忘我献身传承中医(/S2 ) )。

由于经常加班,患有高血压、冠心病、胃溃疡等多种疾病的朱晓华几次在职场病倒。 尽管如此,他还是尽量不休假,不休假,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 多年来,他没有发生过任何医疗事故,他出色地完成了临床诊疗工作,而且承担着繁重的教育任务。 自从在单位开展“西学中”活动以来,带着学生共计10多人。 朱晓华严格掌握面试、指导和操作三个环节,对所有学徒进行定期授课和临床指导,比较有效地继承了中医的适宜技术。

标题:“朱晓华:中医世家走出的名中医”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zyxw/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