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15字,读完约8分钟

这两年,该江县遵循“继承国粹,服务群众”的理念,以“见病救命”的思维为中心,强调“夯实基础、创新、服务民生”三个关键点,中医药快速发展综合 截至2009年9月,全县中医药人员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36.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 接受中医门诊人次132万人次,占总门诊的35%,比改革考试前增加12%; 中医治疗参与率达84%,患者住院平均日减少0.6天县级公立医院用药比例为32.4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8%,乡镇用药比例低于全市平均水平10%。 患者人均负担减少10.6%,中医药服务整体满意率达到93%以上,92.1%的患者实现了县医改目标。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内外兼修,增强中医的身体

“千年耕读的历史,牡丹的香气”。 悠久的农耕文化和适宜的自然环境,奠定了该川深厚的医药和文化基础。 新时期,该江县改制“内功”继续谱写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以内强基础、纵深推进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 中药材的栽培和加工是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 该江中药材蕴藏丰富,含有五味子、含鹿草、清香桂、铁枯散、灯塔树等稀有药材; 尽管采摘历史悠久,但当时该川的中药加工历史上比较粗放,到21世纪初,该江引进了天圣制药和万利康药业企业,现代医药工业开始迅速发展。 以天圣制药为代表,年产值达到50亿元左右,基本形成了研发、生产、物流、销售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制药集团。 该江还以已规划的城北现代医药园区为载体,着力建设西南地区独具特色的中药材生产加工园,实现了中医药产业集群的快速发展。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重视与外界的交流,着力提高中医药的科研水平。 在纠正中药材种植和加工“内功”的基础上,该江更加重视中医药的交流合作和研发。 县人民医院与北京东直门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县中医院与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展了深入的合作,有力地支持了我县中医药学科和科研建设。 目前,该江相继建成风湿科、心血管科、耳鼻喉科、护理学等国家级要点专科4个,肿瘤内科、针灸科等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2个,承担市级以上中医药科研项目11个。 加强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立了该江县中药材研发机构,开发了铁皮石斛金条、牡丹精油、玫瑰精油等15个中医药品种。 加强医疗培训,依托原“当江卫学校”积极创建“重庆渝东卫生学校”,建设中医药特色专业,建设中医药护理、健康保健和“西学中”培训基地为一体的市级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为渝东地区中医药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破立结合,塑造中医的形态

“破不立,破后立”。 该县围绕建设“国家中医药快速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解决了改革中的难题,建立了新的快速发展格局,探索了符合该江实际的中医药体制机制改革模式,以改革实效促进了中医基层服务能力的提高。

解决难题,锐意改革中医药,推动老方法快速发展。 一个是很难“打破”经费。 本江每年安排5000万元经费支持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其中500万元的专项用于中医药高级人才津贴、一线中医药人员补助和中医传承带教工作。 公立中医医院及综合医院的医科床位补助达到了同级综合医院的1.5倍。 二是“破”编制的局限性。 新增卫生事业1200人,30%用于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招聘。 每年卫生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名额,30%用于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招聘。 直接考核录用紧缺的优秀中医药人才,引进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中医药类人才不受编制限制。 三是“打破”人才瓶颈。 集中录取全县乡镇(街道)卫生院高级职位晋升名额,创造性增设正高职位,优先晋升中医药类。 试点工作开始以来,乡镇卫生院晋升为中医正高职2名。 四是“打破”医疗保险限额。 “三甲”医院收款标准仍按二级医院执行,进一步降低县中医院住院报销门槛费,提高全县中医药诊疗服务费报销比例10%。 另外,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生产的4种中药制剂和12种药品在全县各医疗机构流通采用,纳入医疗保险报销目录。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探索新格局,首先尝试中医药快速发展的新格局。 一个是“制定”新的计划。 相继编制《垫江县国家中医药快速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规划(()》等文件,从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体制机制、资金保障、人才建设、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 二是“建立”新的框架。 设立中医药快速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和“西江县中医药快速发展办公室”(县卫生计生委),统筹协调区域内中医药资源和全县中医药快速发展。 成立中医药专家咨询小组,及时对中医药建设工作进行有效判断。 在县卫生监督局设立中医监督科,加强中医药监督职能,确保中医药安全。 第三,制定新的基准。 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先后建成国家“三甲”中医院和国家“三甲”综合医院,成为该江县西部地区唯一拥有两所“三甲”医院的县。 通过标杆,各建成1个标准化的中医馆和国药堂,5个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20个中医药特色卫生村室。 四是“立”新机制。 创新“县管乡用”机制,在县中医院、县人民医院设立基层卫生服务人员100名,公开招聘新员工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轮训后,派往基层卫生院服务。 探索骨干派遣机制,派遣县级中医分类骨干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年,推动基层中医药快速发展。 对2007年公开招聘的25名中医药类“县管乡用”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2所三甲医院已派出8名中医骨干医生在4所乡镇卫生院工作。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虚实相应,传递中医之神

“看病难,看病贵”难在大众意识和医疗服务上,在于药品的价格和治疗方法。 该县利用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结合中医药文化氛围的“虚”和减轻群众负担的“实”,给“难”和“贵”开“中药方”,使中医药深入人心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以虚虚实实,加强文化建设营造中医氛围。 利用中医药历来流传的文化特征,围绕医疗环境集中展示中医药文化,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全县医疗机构基础设施的建筑风格、景观绿化、科室设置等,在医疗中凸显中医药文化。 充分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在城市建设中突显中医药文化识别新闻,成为“千年古县、牡丹故里”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桥、栅、堤、路等为载体,石刻浮雕、镂空空图案、诗 以城市建设中融入中医药文化的当江中药材种植基地资源和县域旅游资源为依托,建设仙草园中医养体验馆、当江国际牡丹生态苑等养护基地,并通过太平牡丹园、通集牡丹文化园、沙坪乐天花谷、高安金桥荷园、永安玫瑰园等旅游资源建设中医药特色生态园, 然后,围绕普及教育传递中医药文化,发掘中医药古方、偏方,制作中医药经典读本,传授中医药知识。 “看中医的样子,闻中医的味道,听中医的行动”,让大众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中医,认知中医,感受中医,信任中医。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实事求是,方便群众看病,减轻看病负担。 缓解中医药“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关键是“畅通群众看病渠道,更方便群众看病; 宣传廉价有效的医疗技术,使大众看病更加经济”。 该川健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制度,以“三甲”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骨骼”,1所三甲医院和x所乡镇(街道)卫生院各为3种模式(紧贴型、半紧贴型、松散型)之一“1+x+3” 已实现的目前,通过建立医疗联合体和临床医生“县管乡用”,该川已经实现了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诊秩序,群众可以在乡镇、村(社区)享受高效便捷的医疗服务,成为中医药的

“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下一步,该江县将继续朝着“夯实中医药基层基础,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改革试点方向,大力快速发展中医药产业,深入普及中医药知识,广泛传播中医药文化,深入中医药服务基层, (中国中医药报) )。

标题:“综合改革 全面提升中医基层服务能力”

地址:http://www.fcyser.com/fsjktt/11008.html